一個關乎釋經、文化,和政治的現成例子

2023年8月,一件小小的新聞,引起了香港媒體廣泛的報導。

情節相當滑稽,正好反映當前政府治下香港的文化。

一幅繪於私人樓宇外牆的壁畫,由於政府干預而遭塗抹。在此我們會厚道一點,不會說政府威逼清除。
具體說是兩幅畫作,主角是兩個頭戴黃色安全帽的工人在吃麵。
壁畫原本在半山區一條橫街(樓梯街)的快餐店外牆。

原因?
新聞報導引述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麥局長辯稱,她的同事只是「善意提醒」快餐店東主,並非裁決違法。
意思是說,店主無須處理,但既然他已經處理,那就是他的責任。

顯然是逃避責任——千古不變的伎倆。

她更進一步說,「提醒」是基於「一般人的感覺」,認為壁畫有可能違犯香港國家安全法。
意思是,這是其他市民的看法,當然與她的民政處無關。

千古不變。

然而,所犯何事?
壁畫有可能令看的人聯想到2019-2020年的反對「逃犯條例修訂草案」運動,香港政府稱之為「黑暴」。

因此,壁畫被清除。
何用大驚小怪?
嗯,新聞報導利用Google地圖搜尋,確定該兩幅牆上的畫作繪於2019-2020年之前,有一幅甚至在2011年已經出現在牆上!
新聞報導引述畫家的意圖,說只是想表達富裕社區之中的建築工人面貌。
遠早於香港國家安全法生效之前!

暫且不管港府打算如何改寫這事件,雖然看來他們的台詞將是這樣:
「在香港國家安全法之下,最重要是目前所引起的聯想,不是創作的意圖!」

不過,讓我們從這件事思考另一個議題。

釋經常常在兩極之間往復推敲:作者的意圖抑或讀者的反應。
經文是否像剪斷了臍帶的嬰兒那樣,已經擁有自己的生命,可以自由創造意義?

同樣的考慮也適用於聖經以外的情況。
例如美國憲法。
例如中共對歷史和古老文獻的詮釋。

例如歷史。
比較明顯的是對一些涉及歷史解讀的名字和雕像的處理。

可是,社會對此關注嗎?
不見得。

任何與美國南部邦聯相關的事物,都是清除的目標!
與南部邦聯有關的歷史人物雕像遭拆毀!
那些曾經擁有奴隸的人物,其雕像遭同一命運!

甚至一些古老的名字——美國華盛頓足球隊、「紅皮膚人」(印第安人)等,都為了避免引起對原住民的不敬之情而給易名!
公眾假期「哥倫布日」改為「原住民日」,因為哥倫布的名字讓人感到羞愧,他發現新大陸的事蹟已經等同於惡待原住民。

重點在於目前的影響。
不是過去。

如此論證只是個開始。
在香港,如此為一位尷尬的麥局長解圍,簡直是輕而易舉。

不用等多久。
維多利亞公園。
皇后大道中。
麥理浩徑。

人民公園?
解放大道中?
鄧樸方徑?

其他呢?
滑稽。不是嗎?

Previous
Previous

香港大學事件

Next
Next

大概情況糟透了,你才要離開香港